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,不论是名胜古迹还是文博机构,每逢节假日总会迎来络绎不绝的研学旅行团,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和发现的眼睛探知这世间的美好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……古人的诗词成了近年来研学旅行走热的生动注解。
研学旅行受欢迎,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。数据显示,2019年研学旅行人数增至480万人次,2021年达到494万人次,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,创下历史新高。今年以来,研学旅行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。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,近一个月研学游学品类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111%。
研学消费群体正在扩展
“最近向我们咨询、报名研学旅行的人数很可观,近期的行程基本都满了,中远期不愁卖,出境的研学项目也在陆续恢复。”北京山原猫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毅说,越来越多家长希望孩子在旅行中开阔眼界、增长知识,实现“寓教于乐”。
“今年春节假期的市场情况超乎意料地火爆,我们推出的两款亲子研学产品都顺利成团。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,除了研学单飞营,更多消费者选择全家出行,与孩子共同成长。”北京大潮研学国际旅行社董事长张信说。
研学旅行展现出强劲的需求曲线,在市场的另一端,研学旅行的经营主体也在迅速发展。一些经营者把重心调整为本地游,纷纷将研学旅行作为抢占本地游市场的切入点。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张杨一直关注着研学旅行市场的变化。“2021年到2022年,开展研学业务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,主体更加多元化。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承载空间,全国研学基地营地的建设处于扩张中,体育、文博、工业等领域的主题营地增长明显。”张杨说。
相关政策红利也在持续释放。中国旅游研究院研学旅行课题组发布的《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—2023》显示,从国家层面看,更多部门关注并支持研学旅行,更高层次的政策不断出台,在研学旅行的时间、空间和资源等方面都有更多支持,总体上看前瞻性和指导性更强。从省级层面看,研学旅行、劳动实践等成为各地文旅、教育等领域推进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重要内容。相关职能部门在基地营地评定、研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融合、联动、协同正在加强。
中小学生是研学旅行的“主力军”,研学旅行的消费群体正在扩展。张杨表示:“研学旅行同时具有教育和旅游属性,它的适用范围不仅仅是中小学生,事实上,它正在走向包括学龄前、大学生,甚至老年人在内的群体。”
打磨研学旅行好产品
“绍兴历代名人辈出,他们为绍兴创作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,让绍兴成为写入中小学课本最多的城市之一。这为我们发展研学旅行打开了一扇门。”绍兴市文化和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、副总经理仲丽华介绍,以旅游为载体,以课文为内容,以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,他们开发了“跟着课本游绍兴”旅游品牌,把教育镶嵌在旅行的各个环节,让学生能够把研学旅行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。
在武汉学知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雪岚看来,研学旅行的产品正根据市场需求迭代升级。“1.0版本是知识型的研学旅行课程,手册、讲解、亮点都停留在知识层面。2.0版本追求的是让知识落地,比如,不仅要知道扎染是非遗,还要体验制作扎染的过程。我们正在研发3.0版本的产品,着重训练创新思维、批判思维以及各种工具的运用等。”
“研学旅行已经进入比拼产品的阶段。作为以课程化为特点的细分市场,怎样打磨出好的产品,是未来需要思考的方向。”张杨表示。
“研学旅行没有‘行’肯定不行,‘行’是途径和载体,吃、住等要素是基础,但研学旅行的核心必须落在‘学’上,要在科学的框架体系下,把对应的资源串联起来,让大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。”林毅说。
“现在,研学旅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‘游有余而学不足’。”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在日前举行的“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·绍兴发布”活动上表示,要注意研学旅行产品的特定性。“研学旅行必须与中小学生所学的课程紧密结合,必须与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紧密结合,必须与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。”他表示,研学旅行还要体现实践性,“研学旅行的本质在于让中小学生亲身体验,不仅是看一看、转一转,更要有动手的机会、动脑的机会、动口的机会。这是研学旅行与其他旅行相比的独特之处,也是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相比的独到优势。”
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
眼下,旅行社、教育机构等都争相抢滩研学旅行市场。但也要看到,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刚刚发端,存在着良莠不齐、高度分散的问题,现在的急迫任务是保持良好势头,让研学旅行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“要制定研学旅行准入标准、资质标准、产品标准、运行标准、内容标准等,有了标准,才能依据标准严格监管。”雒树刚表示,同时要抓紧研学旅行全要素体系建设。“研学旅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,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,包括研学基地、研学线路、研学教师、研学课程、研学安全。这五大要素构成研学旅行的完整链条。现在,我们每个要素都培育不够,五大要素更不能形成有机整体。”
安徽环球文旅集团总裁徐华玉认为,研学旅行良莠不齐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人才。“很多从事研学旅行的人都是从旅行社转过来的,但是可能只有一部分旅行社是以教育为目的,还有一些旅行社只是把研学旅行当作生意来看待。”
徐华玉表示,做好研学旅行,不仅需要培养研学导师,还需要在前期的课程设计、开发以及操作层面等投入心血,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人才支撑。
“研学旅行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。”张杨表示,从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新专业的开设,到研学旅行指导师新职业的诞生,都反映了人才短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决路径,“新职业人才的培养将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”。 (经济日报记者 张 雪)